發布時間:2014/4/23 11:54:21 【字體:
大 中 小】
可穿戴設備未來將不僅僅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鏡的天下。近日,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已經開發出了一種薄如“臨時紋身”的可穿戴設備(也可以稱之為可穿戴電子“皮膚”),它可以儲存數據以及向人體輸送藥物。盡管這不是開發電子皮膚的首例,但它卻是可穿戴設備在數據存儲和醫療領域的首次嘗試。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韓國首爾大學基礎科學院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完成的,并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此外,該研究團隊中還包括了一家名叫MC10的公司。根據該公司官網信息,這家公司主要制造可以彎曲、拉伸和扭動的柔性設備,這些設備都很薄,且跟人體和自然世界可以進行無縫連接。
該研究團隊開發的電子“皮膚”僅有4厘米長 、2厘米寬、0.003厘米厚。這個薄如皮膚的高分子材料可伸縮運動并內置溫度傳感器,抗低壓RAM以及微換熱器。藥物可以通過皮膚傳輸給人體體內。這種技術的應用之一可能就是:電子皮膚依靠人體肌肉運動將藥物傳輸給患者體內,比如針對癲癇癥或者帕金森氏病人。
全新“電子皮膚”并不包含電池或者傳輸器,因為它需要被制成跟皮膚一樣薄的厚度。另一方面,鋰離子電池或者RFID電子標簽又沒有足夠大的彈性。如果電能和傳輸可以被解決,這款“電子皮膚”設備就可以推向消費市場。但是,目前在人體體內植入某種“技術”或者基因編碼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
2013年11月,摩托羅拉申請了一項“電子皮膚紋身”專利,它可以放置在人體喉部區域。根據摩托羅拉專利描述,電子紋身可以充當耳機、無線收發器、電源和電源控制器。信號則通過NFC或者藍牙從電子紋身傳遞到用戶智能手機上。不過,這項技術包含了一個電源。此外,它還可以充當監測皮膚電反功能。
(信息來源:http://www.jx.cn 下載時間:2014-4-15)